(图文)《沧海》:国家话语叙事中的海上守望者 | ||
www.wforum.com | 2010-02-11 00:15:02 铁血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看完电视剧《沧海》,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影像中所呈现的史诗般的命运感。开句玩笑,该剧四位男主人公扮演者的名字都非常巧合地暗契了剧中人物的命运感,尤勇、李幼斌、何政军、杜志国这四位主要扮演者的名字就暗含一部中国海军的成长史。中国海军最初从陆军转到海军,只要会游泳(尤勇)的人就可以当海军,海军刚组建时还是比较幼稚薄弱的兵种(李幼斌),后来发展成为了强大的正规军(何政军),这些海军官兵们都志在保卫伟大的祖国(杜志国),四个演员的名字已经把该剧内容呈现出来了。
《沧海》:国家话语叙事中的海上守望者 我同意刚才一位海军首长所说,《沧海》开始是悲怆的,金门登陆战是海军人民军队历史上一次痛苦的回忆,据一些老同志讲,共和国初建的时候,给各野战军发了全国解放纪念章,唯独华东野战军没有得到,原因是任务没有完成,按照防区的划分,解放台湾和金门是华东野战军完成的,对华野来说是痛苦的回忆,对人民军队也是为数不多的一次失败的战利。 《沧海》是近20年唯一展现辽阔海疆题材的电视剧,表现了中国海军在世界变革中的危机意识,唤起了公众的 “海军梦”。是中国海军进入前航母时代的一部具有史诗特质的作品。 中国人一直有个“海军梦”,某种意义来说这也是国人的现代梦,从洋务运动开始,新旧海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曲折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不管是屈辱荣光,还是沧海桑田,其中所呈现的内涵富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海军题材在建国后的影视剧中表现得特别少,记得小时候也就看过电影《第二个春天》和《好事多磨》,还有浩然的《西沙儿女》,那应该是最早描写跟外国发生海上边界冲突的电影。后来包括冯小宁的《北洋水师》,我觉得也应该算这一类题材,虽然那是旧中国的“海军梦”,当时的一代青年精英有不少都曾投身过近代的“海军梦”之中,如严复、鲁迅、萨镇冰、邓世昌、黎元洪等等。 该剧的剧情波澜起伏,节奏丝丝入扣,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很多人把《沧海》比喻成海军版的《亮剑》,但我觉得更像海军版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从海军的初生创建到现在,里面呈现的可解读的东西特别丰富。《沧海》这部电视剧特别适合各阶层的人看,每一代人都可以从中看到引发共鸣的东西,老人看到时代变化,青年看到青春和爱情,军事迷可以看到军史和装备,喜欢历史的可以从中看到不少有史鉴价值的东西。 《沧海》通过国家海上防务力量的发展,见证当下中国从国家意识到个体意识的整体变迁。《沧海》中的两代海军军人的个人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乃至现代化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性格在浓厚的国家主义话语叙事中获得了对自身命运的真正指认。 尤其是马建成这一角色的塑造,是对体制内(尤其是军队内)知识分子的一次最具深度的全景式心灵书写。他的激情、固执和刚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和刚刚逝去的钱学森一样,代表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左翼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他们在冷战年代对宏大的国家主义充满恋母情结般的依赖,并将这种依赖上升为一种自我救赎般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付出内心的自由来换取民族的艰难复兴,尽管他们内心如屈子般充满灵魂的痛楚,贯穿强烈的忧患意识,但他们终其一生契而不舍,用血性所捍卫的价值尊严让天下人不由心怀敬意。 在以往的所谓主旋律的军队题材里面,几乎很少看到马建成这样的知识分子,《沧海》第一次非常完整呈现了军队中的这些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怀和国家之间的既矛盾冲突,最后又顺服在国家命运的真实状态,填补了体制内影像空白。 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英雄的成长史诗,民族的海上梦想,《沧海》有很多言外之意,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全新影像解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