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难养晦:菲越挑衅只是危机开端? | |
www.wforum.com | 2014-06-12 19:50:0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国强难养晦:菲越挑衅只是危机开端?国力日强难“韬光养晦”?中国在亚洲地位的逆袭随着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的深化,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在早期,也就是中国仍然是一个资本短缺的经济体时,中国比较依赖这些经济体的资本和技术。但当中国在短短的30年间转型成为资本过剩的国家,并且其资本开始“走出去”的时候,这些国家就开始有了很不相同的想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很多经济体开始对中国产生依赖,尤其是在经贸方面。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从日本、韩国到东盟国家,在和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尽管这表明它们从中国的经济崛起中获取了不少的利益,但同时也说明了这些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第二,与此相关的是这些国家开始考虑经济和战略之间的平衡问题,就是说对美国的战略依赖和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从长远来说是否能够持续的问题。一些国家开始忧虑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一旦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变得不可扭转,是否会促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版本的“朝贡体系”,即中国确立其主导地位。
美国和亚洲国家对中国“认知”的变化也有中国方面的原因。尽管中国的高层一直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和平崛起战略,但其他方方面面的变化使得这个官方话语变得无效。第一,执行层的问题。中层官僚阶层的外交行为,开始表露出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中国周边多是小国,自然对中国官员的态度十分敏感。中国一些地方、国有企业等官员,甚至外交官员,在和小国打交道时,缺少“小国意识”,缺失足够的专业主义精神,使得小国家错误地感觉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第二,中国的外交在中央层面呈现多元角色,往往缺少协调,一些非外交部门经常取代外交部门,发表涉及重大国际问题的言论,并且表现得耸人听闻。第三,中国也经常为周边国家问题尤其是朝鲜问题所拖累。亚洲国家往往认为中国应当对朝鲜不负责的国际行为负责。第四,民间声音和话语的激进化,民族主义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尽管中国民间也有理性的声音,但无论是本国媒体还是外国媒体,经常张扬那些极其非理性的声音,从而给亚洲国家造成一个很负面的印象,好像全中国都是毫无理性的民族主义者。
对美国来说,TPP的一个潜在的课题就是如何应付中国经济模式。在新兴经济体中,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兴起成为一大趋势。国家资本主义被视为是对西方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构成竞争甚至是威胁。在西方,中国被视为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代表。中国尽管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也努力在和世界“接轨”,但在西方的眼中,中国并没有按照“规则”办事情。尤其近年来,西方深陷经济危机,更是把矛头对准中国,把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推到中国头上。从纯经济角度看,TPP无疑是为了推进世界经济的高度自由化。同时,TPP本身又是一个开放体,原则上中国也可通过和其他国家的谈判来加入。不过,要中国放弃如此大的经济主权,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这样,TPP必然对中国带来更大的压力。从长远来看,中国要不改革国家资本主义,而变得更加开放,为加入TPP创造条件,要不被排挤在外。但从目前来看,中国最为担心的是TPP的战略性质,而非经济性质,正如越南、日本等国家的主要考量是战略上的一样。 但这些多边组织和美国所进行的同盟有本质的区别,美国所做的是针对中国的,而中国所做的是针对事务的。实际上,中国已经区别开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多边组织,一类是解决自身和其他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的,如六方会谈和上海合作组织,另一类是针对美国的组织。对第二类,中国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意图和动机。 中国这样做无疑符合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大战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看:第一,避免中美两大国的直接冲突。如果中国也像美国那样,建设针对美国的同盟,中美两国之间必然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互相把对方视为是敌人,组建各自的同盟来自保,来抵御对方或者威胁对方,最终导向直接的冲突。美国在“重返亚洲”的战略下重组针对中国的同盟,但因为中国没有做出同样的回应,使得双方没有走到同一个竞争轨道上,也就是说双方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美国“重返亚洲”把重点放在军事上,中国并没有因此改变原来强调经济的政策。也就是说,美国在军事轨道上,中国则在经济轨道上。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放弃了军事现代化。相反,中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自己的速度,进行军事现代化。这就可以避免中美两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可以相信,中国的经济战略,最终也会迫使美国重新回到经济轨道上来。如果中美两国的军事竞争最终会导致零和游戏,中美两国的经济竞争则更多是双赢的。 第二,中国没有针对美国的同盟,表明中国也无须承担同盟所带来的巨大成本。没有免费的午餐,结盟有巨大的成本。对美国来说,结盟似乎强化了自己的力量。在明显存在着一个敌人的时候,的确如此。但在不存在一个明显的敌人的情况下,同盟有两种成本。第一,有可能把被视为是“竞争对手”的国家,转型成为真正的敌人。例如美国把中国视为是潜在的敌人,如果中国的作为就是直接反制美国,中国很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真正敌人。第二,美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盟国的要求,来增进它们各自的利益,并在一定情况下,甚至被同盟所绑架。美国和同盟尽管有共同利益,但两者的利益不能等同起来。在很多时候,同盟国为了增进自身的利益而把美国卷入在内,给美国造成巨大困境。现在的日本和菲律宾,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局面。美国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就是在它们和中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提供帮助,美国作为“盟主”的信用就会失去,导致同盟的解体。但如果美国满足它们的要求,美国就要牺牲掉其和中国的关系,至少损害中美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没有针对美国的结盟,就不存在这种成本。中国和朝鲜有些类似这种关系。尽管中国和朝鲜之间不存在着类似美日那样的同盟关系,但中国和朝鲜的传统关系,也已经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直到最近,这种情况才得到逐步改变。中国在没有同盟的情况下,其国际关系和外交反而显出高度的灵活性。 第三,中国所实践的是要解决问题的多边主义,这种政策最终会促成美国同盟的最终无效化。上面所举的一些中国参与甚至带头建设的多边合作,都是强调参与国所面临的安全和经济问题,这种多边主义在大大强化这些国家和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关联性。这种关系同样也增加国家之间的互相依赖性,从而提高它们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尽管并不针对美国,但也在实际层面对美国构成了制约。例如,中国和东盟之间的高度经济依赖关系,使得美国很难把东盟国家拉向自己一方,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中国和韩国的关系也有同样的功能。即使是日本,因为其与中国的经济关联,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和中国发生直接的冲突。而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关联更是说明了问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美国要把中国作为像从前苏联那样的敌人,已经完全不可能了。只要中国没有像从前的德国和日本那样有称霸的野心,美国的同盟政策基本是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其所承担的费用则是极高的。 |
|
|
|
![]() |
![]() |
2000枚航弹夜袭 俄乌进入“低成本绞杀”战 |
![]() |
第三股势力已浮现 中国要防的不只美日 |
![]() |
日本舰船将停靠云壤 洪玛奈对华称呼变了 |
![]() |
搭载六代舰载机 中国10万吨核动力航母问世 |
![]() |
让美军B-21无处藏身?中国传闻已久“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