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报》刊发了反映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
2020年6月,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冲突发生后,中方为维护两国两军关系大局,推动局势降温缓和,保持高度克制。但印方多次渲染炒作有关伤亡事件,歪曲事实真相,误导国际舆论,污蔑中国边防部队官兵。
2020年6月,印军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视频截屏)
如今,中方媒体公布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事实真相,还原喀喇昆仑的那场英勇战斗,带领人们走近边防斗争一线。
边防官兵们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在什么样的挑战下捍卫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今天,库叔就来讲一讲中印边境战场环境的真貌。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中印边境线绵延1700余公里,因双方就边境线划分未达成共识,产生了一些边境争议区。
中印边境东段争议线主要包括:中印传统习惯线(我方主张线)、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印方主张线)、实际控制线等;在西段、中段有中印传统习惯线(我方主张线)、非法的“约翰逊线(印方主张线)、实际控制线。
在历史上,中印两国之间的边界长期以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为大致分界,形成传统习惯线。这是在两国人民长期和平友好相处的历史过程中,按照双方管辖所及的范围形成的。
东段争议区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分界线以北地区,即我国藏南地区,归西藏错那县、隆子县、墨脱县和察隅县管辖,总面积9万余平方公里。此外,印度还对多块争议地区和控制薄弱地区提出领土要求。
中段争议区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恰尔邦和北方邦接壤,共有4块争议区,总面积约2650平方公里。
西段争议区位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和西藏阿里地区,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共有3块争议区,总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中印双方的边境摩擦、冲突主要集中在通道地区。
由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阻隔,中印的陆路往来只能沿着山间通道行进。在1700公里的中印边境线上,共有大小通道200余条,绝大多数通道只能通行人和骡马。因气候季节性很强,这些通道大部分时间因积雪无法通行,只有极少部分通道可常年通行。
东段重要通道包括:
*错那-达旺-邦迪拉-提斯普尔通道
这是中印边境东段最大的通道,连接我西藏军事重镇则当和印度重要城市提斯普尔。
错那-棒山长48公里,是一条简易公路,路况差、行车困难。棒山口-达旺-提斯普尔长389公里,沿途翻山越岭,冬春季大雪封山、通行困难,道路遭破坏后不易修复。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我军在该地区共歼灭印军7000余人。
西藏昌都至印度东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属高山峡谷地形,全长约532公里,谷宽100-500米,四季畅通。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在该地区歼灭印军1256人,取得了“瓦弄大捷”。
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咯则地区亚东县,是锡金进入西藏的最近通道。冬春季大雪封山,其余时间可通行汽车。
该通道距离印度战略要冲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一旦有必要,我军可迅速切断西里古里走廊,使印度东北邦驻军孤立。2017年的洞朗对峙就发生于此。
中段重要通道分别是:什布奇山口通道、玛那山口通道和乌扎拉山口通道。其中,什布奇山口通道是最重要的一条,它向西通往印度北部军事重镇西姆拉,向东通往我国阿里地区狮泉河。
西段重要通道有:
奇普恰普河谷通道,是印控克什米尔与我国阿克赛钦地区间的重要通道,位于新疆和田县喀喇昆仑高原无人区,平均海拔5300米,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清除了印度越过传统习惯线的全部据点。
羌臣摩河谷通道,是基阿姆温泉与阿克赛钦地区间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500米。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就发生在该通道北面。
莫尔多通道,是军事重镇列城通往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重要通道,平均海拔4300米。1962年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在班公湖地区四战四捷,拔除全部31个印军据点,成功收复巴里加斯、碟木绰克等地。
纳嘎栋通道,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平均海拔4450米。该通道是列城通往狮泉河的要道,若被占领,新藏公路将受到严重威胁。
战场环境是一切军事活动依存的客观条件,直接影响双方对作战样式、作战力量、作战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着作战进程和结局。
中印边境战场环境属于高寒山地,主要特点是“三高”——高海拔、高寒冷、高缺氧。
中印边境地区主要包括3种典型地形,即高原宽谷区、高山深谷区和高山峡谷密林区。
主要分布在中印边境西段和中段,海拔高、谷地较宽,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可达6000余米;谷地宽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达数十公里。山势起伏较小,平均比高300-400米,谷地相对平缓,大部分是荒漠、草甸,也有河流、湖泊、沼泽等。
[注:平均比高,自地物或地貌的基部地面至顶端的平均高度。]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雪封山,但积雪不足1米,对通行影响较小。区域内有国道、县道,路况较好,便于大部队机动作战。
高原宽谷区不利于防守,但有利于装甲机械化部队进攻。例如中段地区的达吉拉山口,宽达2000米,可常年通行,汽车亦可越野行驶通过山口,历史上敌曾多次取道于此入侵我境。
主要分布在边境中段和部分东段地区,山高、谷深、口窄。平均海拔4000-6000米,地势起伏剧烈,山势陡峭、高差悬殊,为典型的V型谷;平均比高1500-2000米,部分地区可达3000米;谷底一般宽50-300米,部分地区不足10米,沟谷两侧坡度约50-70度,有些甚至接近直立。
每年冬春季大雪封山,无法通行。区内道路少,具有作战价值的道路更少。除几条国道外,多为简易公路和小道,蜿蜒曲折,最小曲半径仅6米。而且道路纵坡大,有的纵坡超过20%,坦克、火炮等重装备机动困难。
高山深谷区不利于进攻,大部队难以行动,大口径火炮使用受限,但有利于防御,可以利用山脊、狭窄险要地势构建防御体系。
主要分布在边境东段地区,既有高海拔冰峰,又有峡谷深渊。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山口两侧山坡陡峭,地势险峻;水系发达、水流湍急,河上架桥困难,桥梁少,夏秋季易暴发山洪;丛林密布,有些地区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该地区仅有几条国道,县道、乡道路窄、坡大弯急,通行能力差。
高山峡谷密林区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大口径火炮使用受限,但有利于小部队穿插迂回。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就是从“贝利小路”插入敌后,切断其退路。
总体而言,高寒山地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低、日照辐射强、风大;海拔在5000米以上时,空气密度约是平原地区的60%,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60%,天气复杂多变,冬季漫长寒冷、积雪厚、气温低,夏季炎热,早晚温差大。
这种战场环境对人员、武器装备和部队行动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初到高寒山地,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长期坚守在此,人的视力、辨色力、听力、记忆力、体力、耐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下降,易感冒,引发肺水肿、脑水肿、高原心脏病等。强烈的日光辐射还易引起皮炎、皮肤灼伤和雪盲症,严寒易引发冻伤事故。
据测算,在海拔4500米地区,人体机能只有低海拔地区的50%左右,徒步行军速度比低海拔地区降低60%以上。
高寒山地对武器装备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在海拔4000米的环境下,火炮和导弹的射程、精度都会下降,弹头飞行偏高、偏远,散布广。高原强风也易引起弹道偏差,直接影响火炮射击精度、发射装药的燃烧程度和速度。轻武器易发生卡壳、不连发、射击精度降低等故障。
缺氧会使车辆和武器平台的动力下降约30%,油耗增加30%-40%,行驶速度下降40%-50%,载重量减少10%-20%,装备的故障率增加15-25个百分点。
高寒山地环境同样影响信息装备性能。电磁波的获取和传输衰减严重,传播距离缩短40%-70%,盲区增大。此外,恶劣气象条件会破坏电离层,严重阻碍和干扰电磁波传播,电子信息装备故障率上升,使用寿命下降。
可见,高寒山地给对部队行动带来了严峻考验:
一是多方面受限。作战地域、兵力规模、装备使用、部队机动、指挥协同等多方面受限,例如在东段地区作战,只能展开师旅规模的山地部队,大口径火炮、坦克等重型装备使用受限。
二是部队作战效能明显降低。高寒缺氧会导致人员体力和武器装备效能大打折扣,航空兵、机械化部队使用受到限制。
三是后勤保障难度大。中印边境远离我战略后方,物资匮乏,大批作战物资需从远距离运送。加之山地道路少、路途远、路况差,大大增加了后勤保障难度。
陈兵数万,印度想干什么?
中印边境是印军的重要战略方向,在“保东、稳中、夺西”的战略指导下,印度将全军20%的兵力部署在中印边境,30%的兵力作为预备队部署在战略纵深地带。
中印边境东段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其中,部署在达旺方向兵力约8.5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4军驻提斯普尔);3个师部,其中察隅通道部署山步2师,错那通道部署山步5师;14个旅部,约5.5万人。
准军事部队及武装警察部署12个营,约1.5万人。空军部署5个飞行联队,约1.5万人,分别驻卓哈特、提斯普尔、查布亚、高海地、莫汉巴里5个机场,配备21架苏-30MKI、33架运输机、36架直升机,负责该地区空中作战和支援地面作战任务。
锡金段兵力约6.4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33军驻苏克纳);3个师部(山步17师驻甘托克、山步20师驻比纳古里、山步27师驻噶伦堡),乃堆拉通道部署山步17师和27师;14个旅部,约5.5万人。
准军事部队及武装警察部署3个营。空军部署2个联队,约6000人,第16联队驻哈西马拉,第20联队驻巴格道格拉,拥有30架战斗机(米格-21)、39架战斗轰炸机(米格-27)、10架直升机。
在西段,印军部署兵力3.5万人,包括陆军1个军部(第14军驻列城);2个师部(山地8师驻阿旺提普尔,步兵3师驻卡普),约2.5万人,重点防御空喀山口;准军事部队10个营,近1万人,兼对西、北方向警戒。空军部署第21飞行联队(驻列城)及2个直升机中队,装备20架米8和“印度豹”直升机;第19前方基地支援分队(托伊昔),拥有23架直升机、5架米格-29。
印军在中段部署兵力约3.8万人,其中陆军1个师部(山步6师驻巴雷利);5个旅部,重点防御强拉山口一线;准军事部队12个营,约1.2万人。空军部署2个飞行联队、分别驻巴雷利、高拉克普尔2个机场,有35架苏-30MKI、36架多用途战斗机、17架直升机。
兵力部署是作战思想的直接反映。在兵力部署上,印度强调“攻势部署”,确立“稳固一线兵力、加强二线预备队、扩大战役纵深、增强防御弹性”的部署方针,彰显其领土野心。
印军兵力部署的主要特点包括:
印军认为,东段是“最易遭受打击的方向”,锡金段是“印度防卫最敏感的部位”。因此,其部署的重点在东段和锡金段,中印边境地区70%的兵力部署于此。
印军在边境地区呈3个梯队配置,以增加其防御的弹性。
一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10-20公里前沿,主要由准军事部队驻守;二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50-100公里地段,由旅、营部队坚守,构成主要防御地带;三梯队在距实际控制线100-300公里地段,由军、师、旅主力部队坚守,构成纵深防御地带,并配备强大的空中作战力量和地面防空力量。
印军根据高寒山地的作战特点,尽量部署山步师。在部署的8个步兵师中,山步师占7个;在38个旅中,山地旅、山炮旅占30个。山步师都配备直升机分队和适应山地作战的火炮,以便更好地发挥特长。
为减少前沿地区军事据点的驻军,减轻后勤保障的负担,印军采取前轻后重部署方针,对一线敏感地区军事据点通过季节性派兵进驻,以显示主权。对浅纵深地区部署抗击力较强的力量,增强其防御能力。对纵深地区部署火力强、机动性强的进攻力量,一旦有情况,可迅速前出支援一线作战。
独立70多年来,印度为追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地位,多次挑衅周边国家。
海湾战争以后,印军借鉴美军“信息战+火力战”的经验,探索高寒山地联合作战,在实践中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作战特点。
一是发挥空中优势,空地一体联合作战。
由于在山地作战地面机动受限,印军充分发挥空中优势,实施空地联合作战。
为地面作战扫除障碍,通常集团军作战可得到3-4个飞行联队、100-350架次战机的支援,军级作战可得到2-3个飞行联队、30-80架次战机的支援,师级作战可得到1-2个飞行联队、10-30架次战机的支援,旅级作战可得到1个飞行中队的支援。
重点攻击前沿和对方浅近纵深重要目标,为地面作战扫除障碍;使用空中力量遮断战场,切断对方前后方联系,为地面作战创造条件;实施纵深突击,使用空中力量重点打击对方边境地区机场、弹药物资仓库、指挥中心、重兵集团、主要交通线、交通枢纽等,减轻地面作战压力。
二是重视信息战。
印军将信息战视为“力量倍增器”,不仅装备了大量信息战装备,而且将“软杀伤”和“硬摧毁”紧密结合,作为达成作战目标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印军使用无人机越来越频繁,经常出动无人机抵近侦察。
三是防御作战有纵深。
印军依托地形和阵地组织防御,节节阻击,大量消耗对方有生力量,并不断袭击对方后续部队、后勤补给线和浅近纵深目标。针对一些特殊地形地区,印军则采取前重后轻的一线防御。
四是重视夜间作战。
印军主战装备和地面部队大都装备了夜视器材,善于夜间进攻,实施空中突击、地面渗透、敌后空降等,并与正面攻击密切配合,夺取预定目标。
五是深谙高寒山地作战之道。
1962年后,印军注重汲取高寒山地作战的经验教训,几十年来不断在高寒山地实战中加以磨炼,灵活运用火力战、空地一体战、信息战、后勤保障与反保障等战法,实战经验不可小觑。
除注意吸收苏、美等国军队的作战经验外,印度还不惜重金从国外采购大批先进武器,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更胜一筹。印度的轻武器多由本国生产,而重型武器大多从国外购买、仿制或联合生产。
印军主战装备包括野战火炮、坦克装甲车、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和作战飞机等。
印军山步师辖3个山步旅和1个炮兵旅,每个山步旅配火炮66门,炮兵旅配火炮84门,全师火炮共约282门;步兵师辖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每个步兵旅配火炮78门,炮兵旅配火炮84门,全师火炮共约318门。此外,还引进了美国 AN/TPQ-37远程反炮兵武器定位雷达,能有效提高炮兵快反能力。
印军装甲师辖3个装甲旅、1个炮兵旅,共有坦克367辆、装甲车295辆、火炮188门。坦克包括T90、T-72M1、“阿琼”以及老旧的“常胜者”等型号;装甲车主要是BMP-1步兵战车、BMP2装甲输送车和BRDM2装甲侦察车,都是采购或仿制的苏式装备,仅相当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
印军步兵师、山步师均配备反坦克导弹连,装备导弹发射架15部,150枚导弹。BMP-1步兵战车、BRDM-2装甲侦察车和攻击直升机都配备反坦克导弹。
在防空系统方面,印军在中印边境地区主要有6种型号、约15部防空雷达,包括THD-1955、PSM-33、“英德拉”Ⅱ等型号,对空中目标探测距离约220-290公里。在东段和锡金方向,能探测到实际控制线我方一侧50-100公里范围;在中、西段能探测到接近实际控制线的目标,并配有多型防空导弹。
印军在边境沿线部署了10个飞行联队,拥有各类作战飞机约320余架。其中主力战机包括苏-30MKI、米格-29、米格-27、米格-23、米格-21、幻影-2000、“美洲虎”等;直升机包括AH-64E、米-25、米-35、米-17、“印度豹”等。
此外,还部署有3架A-50预警机以及8架P-8I巡逻机,甚至将P-8I派遣到加勒万河谷地区进行侦察,加强对边境地区监视,以弥补印空军预警能力的不足。
中印已建交70年有余,多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今天的发展局面来之不易。
中方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是清晰的、一贯的,我们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妥善解决争端,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希望印方同中方共同努力,致力于维护中印边境地区和平安宁,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