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场“不争论” 沉闷背后三大原因 | |
www.wforum.com | 2017-03-17 01:01:58 多维新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中国2017年“两会”闭幕未过几时,其所推高的舆论温度还没有降下来。许多总结性观察认为,这次“两会”与往年相比显得有些沉闷和平淡,没有达到外界在“两会”召开前的预期。如果与刚过去没多久的美国大选,以及与正处于“欧洲大选年”的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更会加重对中国“两会”的这种印象。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观感确实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不过也不宜过度解读。就中国自身来看,这种现象的产生至少有三个原因。 其一是2012年中共十八大后达成了思想共识,明确了共同目标。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左”与“右”的路线或认识的争执。两方的声音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少,声调越来越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邓小平所强调过的“不争论”的现象。 同时,中共确立了一系列的执政目标。习近平上台后不久即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大报告中写下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的深化改革方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习近平在上任之初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说过的一句话。 其二是中国建立起了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习近平已经被确立为中共新的领导核心,中南海的权威得以强化,胡锦涛时期“九龙治水”和“政令不出中南海”的问题有所缓解。中央地方大员群体在过去几年里,也已有大幅洗牌,一些有“独立王国”迹象的单位或区域被打破和重塑。 其三是目前仍未结束的反腐整党和激浊扬清的背景。很多腐败的“老虎”锒铛入狱,任性的官员也被整肃处理。中纪委监督权得到落实和强化,党纪国法重新伸张。权力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官员普遍受到或软或硬的约束。官员相互批评与自我批评后的严肃氛围通过“两会”展现在观者面前。
该分析人士还认为,中国2017年“两会”显得沉闷和平淡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如果与2012年之前的“两会”和国外政治相比,更为加深这种印象。特别是2012年“两会”之前,发生了震惊海内外的薄王事件,引起了连锁反应。而现今美国刚举行过沸反盈天的总统大选,西方正值“欧洲大选年”,中国“两会”则因此更显得十分特殊甚至是“奇怪”。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参政议政的场合,未必与选举有关。只有每五年一次、各届第一次的全国人大会议才会决定一些比较重要和长远的事项,而包括2017年“两会”在内的四次,则主要在于共同协商总结和部署前后两年的政策。 与西方相比,中国政治确实是一种很不一样的景象。或许,2017年中国“两会”所呈现出来平稳有序的政治活动状态,才是中国政治应有的一种常态,与中国沉稳内敛的文化性格相符。 事实上,本次“两会”在团结、紧张、严肃之余,还有一些宽松和活泼的景象,而且没有造作之嫌。很多媒体观察到,在大会进行之中,时常能够看到中共高层与邻座之间的互动。而在“两会”之前和之间,央地大员更是集中主动对外发声,不时有谈笑风生的场面。 当然,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比如关于十九大、高层人事,既非当下能够知晓,也非受采访人适合回答的。 |
|
|
|
![]() |
![]() |
相关新闻 |
![]() |
![]() |
美军在南海已趋极限 尼米兹号最后一次来西 |
![]() |
炸毁俄制轰炸机 中国造无人机牛刀小试 |
![]() |
下水4年半,福特舰终于把电磁弹射器棚子拆 |
![]() |
隐形反舰弹来袭!官媒曝光的这段画面 |
![]() |
14颗卫星变轨到缅甸震区 美军:中国如此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