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复兴”仍需多年,而且面临巨大挑战(图源:新华社)
北京时间3月8日,习近平参加中国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功成不必在我”一词。该词随后被许多官媒解读和转发。
有分析人士表示,“功成不必在我”的说法,可能既是习近平对官员群体的告诫,也展示了他自己的心迹。而官媒的反应或许暗示了这也是对近期在修宪议题上产生的争论的回应。
习近平在山东代表团里说,“‘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官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参加审议的文章标题是《习近平:“功成不必在我”意在打基础、谋长远》。“功成不必在我”一词,随后被更多官媒解读内涵,大多将该词置于显著的位置。
“功成不必在我”并非中共政坛里的一个新词。在2015年1月,习近平在北京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时就曾表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分析人士表示,从中共十八大到未来十多年,中国都将处于转型期。在这一相当长的过程中,既要克服内部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对外积极作为又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在此之后,中国才能实现自身的复兴。这需要从政为官者具有责任和担当。
另外,如果“功成不必在我”展示了中共执政者的心态,是对外界关于修宪争议的回应,或可视为对所谓“终身制”的进一步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