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党媒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刊登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超过九千字。李克强4月25日借用廉政工作名义的长篇讲话,党媒时隔半个多月后忽然全文发表,实属罕见。中共二十大之前的敏感时刻,党媒释放如此突兀的信号似乎表明,李克强在中共内部掌握了比以往更大的发言权。
党媒对李克强的态度大变
5月14日的新华社网站,置顶大头条是关于习近平在共青团大会上讲话的评论员文章。李克强的讲话放在了要闻焦点的头条,发布时间是5月14日凌晨00:43:26。
新华社发布李克强半个多月前的讲话,还注明了讲话发生在4月25日,并不属于及时报道,却在半夜凌晨发表,应该是为了与《人民日报》采取协调一致的动作。当日凌晨印刷的《人民日报》好像释放了更明显的信号。
5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右侧置顶报道,《习近平同克罗地亚总统米拉诺维奇就中科建交30周年互致贺电》,副标题是《李克强同克罗地亚总理普连科维奇互致贺电》。
头版右侧第二条是关于习近平在共青团大会上讲话的评论员文章。右侧第三条只刊登了一个标题《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然后转入第二版,几乎用整版刊登了讲话全文。
一般来说,李克强一年中大概在党媒只有两次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主要是每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和李克强在两会记者会上的问答。李克强定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党媒一般也会报道,但经常省略李克强的原话,更不会照搬讲话全文。此次应该算明显破例。
前一天的5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的六篇文章,前五篇清一色宣传习近平,没有李克强等人。5月14日的变化相当明显,《人民日报》头版的此类举动,经常被视为中共高层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的风向标。
党媒有意与外媒呼应?
党媒5月14日的出格举动,令人马上联想到5月1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李克强走出习近平阴影》。该文透露了中共高层的诸多内幕与不合。文章称中国经济正在挣扎,中共党内对习近平政策的不满不断扩大,为李克强及其支持者创造了机会,力促习近平回调部分政策。文章还提到李克强在试图影响未来的总理接任人选,并认为在2021年之前,李克强在官媒上“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文章表示,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说,李克强得到了一些官员的支持。今年夏天,中共现任和前任领导人北戴河开会时将决定二十大政治局常委名单。习近平支持的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是下一任总理候选人,但应对上海疫情的处理受到党内一些人的批评。李克强支持的候选人包括汪洋、胡春华,他们都曾在共青团任职。
各界人士对该文众说纷纭之际,中共党媒很快刊登了李克强的讲话,好像在及时迎合外媒的说法。《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是否可能也是中共内部有意提前透露?若果真如此,中共内外造势的举动就的确不寻常了。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刊登李克强半个多月前的讲话,应该经过中宣部副部长或部长的批准,甚至是主管宣传的政治局常委王沪宁直接干预。不知这是否表明,政治局常委内部可能发生了外界不得而知的重大变化。
李克强的讲话说了什么?
党媒刊登的李克强讲话,一开头就称,“总结2021年和近年来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今年重点任务”。
显然,这篇超过九千字的讲话不是李克强的即席发言,而是经过了反复推敲,主管中纪委的政治局常委赵乐际获邀参加这次廉政工作会议,韩正是国务院副总理当然也要参加。李克强的讲话虽然借用了廉政的名义,内容却相当广泛。
讲话称,“这些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严峻,特别是2020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一度大幅下滑”。
李克强类似的说法,经常会被党媒删除。4月25日当天党媒报道时,上述的关键性话语就被省略了,直到5月14日全文刊登时才透露出来。李克强对内外形势做判断,追溯了“这些年”,包括2020年,并承认“经济增速一度大幅下滑”,应该是党媒一直回避的表述,更像是要重新总结的味道。
讲话随后称,“如何实施宏观调控,面临不少两难多难选择”;“如果仅仅依靠扩大投资、上大项目,不仅要花时间论证审批、见效慢,还会导致资金分配不科学、不公平”;“直接给居民发钱、拉动消费,这看似公平有效,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做了也不可持续”。
党媒首次公布了中共应对疫情的决策过程,并承认“直接给居民发钱、拉动消费”实际“难以做到”。同时,讲话否定了“扩大投资、上大项目”的做法,并称“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李克强讲话的第二天,4月26日,习近平主持了中央财经委员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称“要适度超前”,“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释放了新一轮大基建的信号。李克强的讲话对此并不赞同。
党媒忽然刊登李克强讲话全文,透露了李克强对时局的不同判断和观点,基本应和了《华尔街日报》文章关于“回调部分政策”的说法。
李克强总结自己的政绩
讲话称,“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去年经济总量已突破114万亿元,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去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20万亿元,十年翻了近一番”。
李克强的总理任期还有不到一年,卸任前适当表功应该也算正常,但在党风廉政会议上讲这些内容似乎就多余了。而且讲话一比就是十年,正是李克强担任总理的十年,既给自己的工作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也可以理解成李克强在为下一步做某种铺陈。
讲话还称,“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
习近平为了确保连任成功,经常这样说。李克强也这样说,表明他至少要保留二十大人事布局的发言权,或者他本人准备留任政治局常委、继续保持影响力。
讲话还总结了其它一些政绩,包括“这些年”,“违规兴建楼堂馆所得到有效遏制”,“中央部门去年‘三公’经费预算比2012年减少50%以上”,“坚持勤政廉政并重,务实重干,推动政风作风持续转变”等。
李克强的这些话,可以留到二十大之后、或者2023年两会卸任时再说;2022年的两会刚开完不到两个月,李克强却在廉政工作会议上总结自己10年的政绩,不大象准备淡出政坛。
李克强的全面应对之策
讲话称,“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3月份以来,国际地缘政治复杂演变、国内出现新一轮疫情等一些超预期变化”,“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可以说恢复发展遭遇了‘倒春寒’”;“4月份以来实物量等指标反映经济遇到的挑战更趋严峻”,要“千方百计挺过难关,切实稳住经济基本盘”。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反映在4月29日的中共政治局会议报道上,但后半部分内容5月14日才公开。党媒对李克强的的态度变化,可能反映了中共政治局内部的某些变化。
讲话还称,“要密切跟踪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研究制定新的应对措施和政策预案”。
这样的话一般应该是中共最高领导人说的,李克强明知将卸任总理一职,却在廉政工作会议上如此表态,应该不那么简单。讲话用大量篇幅描述了李克强的对策,包括“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提高宏观政策实施效能”;“把握大局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的责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规范行政权力,优化营商环境”;“担起稳就业责任”;“提高教育投入效率”;“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压实养老金等按时足额发放责任”;“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公共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
李克强借廉政会议发表了他的全面对策,称“今年经济要爬坡过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是经济问题,也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并要求“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担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李克强似乎说了习近平该说的话,尽管讲话的开头结尾也提到了习近平为核心,但最后称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李克强的讲话更像是在二十大前扩大自己的发言权。
党媒弱化“斗争”宣传
5月14日,新华社发表文章《新华时评: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对5月5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进行解读。
5月5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报道曾称,“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
9天之后,新华社的文章仅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并重复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文章没有提到“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最后仅提出,“绷紧战‘疫’的神经、拧紧思想的斗争之弦,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一场看似风雨欲来的“斗争”就这样瞬间被化作了无形,降格为各级官员与自己“思想的斗争”。
党媒刊登的李克强讲话,却有不一样的说法。讲话称,“权力是把‘双刃剑’”,“用不好害人害己”;“改革是要触动利益的,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但“我们义无反顾”;“不能搞坐而论道、凌空蹈虚那一套”;并要求“下大力气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简单划一”等问题;“严肃整治作风漂浮、政策执行简单机械等突出问题,不能空喊口号、报喜不报忧,工作不能‘运动式’、‘一刀切’”。
这段话中不能“一刀切”的要求,已经被4月29日的中共政治局会议认可。讲话还称,“要在为基层减轻‘有形负担’、化解‘无形压力’上下更大功夫”;“对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追责”;“基层人手紧任务重、干部很辛苦,要体谅他们的难处,想办法给予更多支持,保障履职所需的工作条件”。
近日来,党媒不断将“清零”防疫导致乱象的责任推给地方、基层官员,上述说法却正好相反。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忽然刊登李克强的讲话全文,给了李克强更大的发言权,无形中提升了李克强在中共内部的地位;同时也透露了更多中共高层自相矛盾的信息。
习近平还能不能连任,李克强可能会扮演何种角色,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距离二十大应该还有5个月,距离北戴河会议还有2个多月,中共内外交困的日子显然越来越不好过,更多的变局或许还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