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预测未来10大铁饭碗 | |
www.wforum.com | 2025-04-10 11:33:47 十点读书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随着AI之风越刮越大,十点君总能在各个地方看到听到有人忧心忡忡地讨论这个问题。 坦白来讲,其实我们不用太过焦虑。 AI固然有其强大之处,但人类身上,同样存在着很多AI无法复刻、无法取代的特质。 DeepSeek给出了十类不会被AI取代的职业,以及核心原因。 其中包括了医生、教师、作家等诸多职业。 不难发现,这些职业间是存在“共情力”“决策力”“沟通力”等共性的。 这也是DeepSeek认为的,人类相较于AI的独特优势。 职业不易改变,但其背后潜藏的特质,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习的。 有人说:“真正的铁饭碗,不是编制,而是市场如何变化,都能适应下去,不被淘汰。” 既然AI的到来已成注定,不妨掌握好这些特质,让自己面对AI时多几分竞争力,端上真正的“铁饭碗”。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上周末,朋友小艾晕倒在她的出租屋里了。 万幸的是,那天她刚好约了我和另一个朋友去家里小聚,所以发现得还算及时。 小艾的身体一直不算好,被我们送到医院后,她一直很紧张,呼吸不畅,有气无力地问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这时候,准备问诊的老医生声音温和而坚定地说:“没事的,别害怕,你这种情况很常见。” 就这一句话,却让小艾不住颤抖的身体慢慢平静了一些。 随后,在医生的问诊、安慰和共情下,她的状态越发好转。 最终经过精密检查,小艾的晕倒只是因为贫血和营养不良,并无大碍。 挂水时,小艾开心地说:“谢谢你们陪我,也要谢谢那个医生安慰我,我刚刚都难受死了。 不知道怎么,他一说没事,我气都能喘匀了。” 前阵子,多地医院都引入了AI辅助医生诊断,效果很好。 很多人在网上说,这样下去,医生很快就要被淘汰了。 但小艾的事让我明白,像医生、老师、护工等职业,注定不会被AI全面取代的。 能取代掉的,只会是那些不合格的,没有同理心的,只会依赖AI和机器的从业者。 毕竟,AI固然可以开出一千张清晰准确的诊断单,写出一万本图文并茂的教材,但AI永远无法用温度的心,去理解他人的不安、焦虑、困惑、沮丧等等一些情绪。 这种感性,这份共情能力,是有血有肉的人类所独有的。 一切需求共情力的职业,都不会因为AI的出现而消亡。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尽量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 首先,学着做好倾听和互动。 共情不是单向的洞察对方,是让双方感受到彼此的共鸣。 人类天然会更容易相信来自同类共情,这是AI所不具备的优势,一定要利用好。 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 在与人交往时,可以多带入他的角色,设身处地理解他的行为逻辑,从而让你们的沟通更顺畅。 最后,也可以学一点促进共情的话术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然后慢慢融会贯通。 别担心AI比你学得更快,共情的本质,是真诚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情绪。 这是没有肉体的AI,永远无法设“身”处地的。 前两天朋友说,他最近正式被确诊为“袁绍”。 我乍一下没听懂,朋友解释说: 袁绍被曹操评价为‘好谋无断’,因为他麾下谋士成群,良策无数,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决断。 自从我开始用AI帮我分担工作,我也有了袁绍的烦恼,看着它分分钟生成的七八个方案,不知道该用哪个。 其实,我朋友这种因为信息爆炸而苦恼的人并不在少数。 前几天刷抖音,看到一个博主吐槽说,DeepSeek刚出来的时候,他很开心,经常拿它辅助写报告。 但DeepSeek提供的资料很多,他也没有做好筛选梳理,统统复制进了报告里。 结果,果不其然,他的报告被领导痛批了一顿。 视频最后,他痛定思痛地说:“还真不能AI给什么就用什么,得自己分辨清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梳理信息、选择方向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如果你是基层员工,那你将自动升职为“组长”,你的组员就是市面上的各色AI。 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只要你沟通得当,人尽其才,就能从它们给出的无数信息中决断出真正需要的。 如果你本来就是管理层,那你就更需要强化自己的决策力。 AI能带来的信息量和建议,会更多更杂,所以也更依赖管理层对每一次拍板深思熟虑,避免“好谋无断”。 未来的时代,只会做基层打工人,完成上级的指令,难免会被AI淘汰。 只有学会使用工具,领导AI,才能在职场有一席之地。 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试着从以下2方面着手。 第一,一定要提升眼界,精进能力。 业务上要不断打磨,日常的积累和对认知的提升也不能落下。 十点君公司有个老编辑,一眼就能看出作者的投稿有没有用AI生成,生成了多少,靠的就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想做AI的领导,你就要在自己的领域强过AI,这样你才能一眼找出AI提供的内容里,哪些有价值。 第二,学会分析利弊,排出优先级。 单一维度的事情不难决策,上北大和上一个普通的学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北大。 但决策难就难在,它可能是多维度的。 比如替公司进货,商品的价格,质量和送达时间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决策。 这个时候,就需要分清各自的利弊,排列清楚每个因素的优先级,帮助我们下决定。 千万别觉得AI能力更强,分析利弊更全面,妄自菲薄。 AI学习的是大数据,给你的结果就类似于服装里的“均码”。 身在职场中的人都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独特考量。 能把“均码”裁剪得尽量合身,就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地方。 王昱珩说:“有时候一个好问题,胜过一个好答案。” 这句话在AI时代,变得尤为正确。 如果你试用过DeepSeek等AI,你一定会经常抓狂于AI对指令的误解,对问题的错判,百般沟通后,还是得到一堆没用的回答。 当你以为AI就是这样的蠢东西了,可上网一看,别人家的AI却驯化得很好,要啥给啥。 人机协作并不容易,你的沟通能力有限,AI的理解就会偏差,给你的反馈也会不准确。 到头来,AI并没有提升你的工作效率,反而白白浪费了你的时间。 所以现阶段,与AI沟通是打工人一定要掌握的能力。 当然,随着技术的优化,未来的AI可能会更好交流。 但即便人机可以流畅对话,与人沟通,依旧是我们工作所必需的能力。 同时,沟通能力还有个非常保值的优点,它可以放大你现有的优势。 比如共情力+沟通力,可以更好地提供情绪价值;决策力+沟通力,可以让他人更准确地执行你的决定;创造力+沟通力,可以让你的好想法不会被埋没…… 所以,当你能掌握好沟通力时,你自然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网上有很多教大家如何说话的文章,大都是教大家如何说正确的、讨人喜欢的话。 但我们今天讲的是AI时代,所以十点君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保留自身独特性的,不会被AI取代的说话技巧。 1、说话时加入自己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能力思考,但思考的结果一定不同。 哪怕未来的AI也能像人一样思考,它也无法和你保持完全一致。 你的思考结果,就是你的独特性的体现; 你的思考越有价值,就越难被AI取代。 2、说话时保留自己的情感。 我知道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在教大家情绪稳定,在职场中要喜怒不形于色。 但人非AI,孰能无情。 适度保留自己的感情倾向和情绪色彩,并不会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反而会使你的话语更真诚,更容易被人接受。 3、说话时适当带点情节。 比起冰冷的数据和报告,一个有画面有情节的故事,会更有温度。 用故事包装想表达的东西,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试着把你要表达的主题,通过加情节、加情感、加动作细节的方式,打造成一个生动的故事。 将听众带入到你设定的场景里,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我们。 AI可以写华丽的诗歌,也能写详实的方案,但它讲不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这样独属于人类的能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吴晓波在去年年底的演讲中说: 每一代人的代际淘汰,与年龄和行业没有关系,更多来自对新工具的率先利用。 毋庸置疑,AI就是这样的新工具。 它所能淘汰的,也只是那些不会使用新工具,也不愿拥抱新思维的人。 它不会取代人类,只是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接纳、去学习。 它不是洪水猛兽,不必害怕,也不必为它而焦虑。 我们真正的竞争者,永远是那些和我们一样身在变化中的普通人。 能够比他们多学习一些,多进步一点,自然能多几分胜算。 能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局面中,与AI同进步,和科技共发展,才是我们永不会被淘汰的底气。 |
|
|
|
![]() |
![]() |
比想象中还惨烈?乌军战损:15个旅覆没 |
![]() |
说一套做一套 传北京悄悄豁免… |
![]() |
快30年了,仁爱礁破船为中国南海战略铺了路 |
![]() |
1945网站报道称:大陆将在六个月统一台湾 |
![]() |
歼50密集试飞 中国航母或首次领先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