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飞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这两大类飞机各有其性能特点,比如固定翼飞机速度更快,体型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直升机则可以垂直起降,并且可以实现空中悬停等,不同的性能特点使得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适合的任务类型也有所不同。但是人类总是希望追求更好,有人就会想能不能将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优点相结合起来,而美国人确实实现了这一想法,由波音公司和贝尔直升机公司联合研制的V-22鱼鹰就是这样一个“混血儿”。
为了实现结合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优势,V-22自然在结构上和这两者都有所不同。总的看起来V-22更像是一架固定翼飞机,而实现性能上突破的关键就在于其在两翼末端设置的可倾转旋翼发动机。在起飞和着陆时,发动机的旋翼轴垂直于地面,此时V-22就可以实现像直升机一样的垂直起降、悬停、侧飞等动作。而当V-22需要以较高的速度飞行时,其发动机可向前倾转90°,这个时候V-22就像是一架螺旋桨固定翼飞机。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实现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对倾转旋翼机技术的探索,V-22的雏形XV-15原型机则是在1976年才出厂,并且该设计方案还经过了数年的试验过后才终于在1983年被美国国防部批准。 1986年美国国防部与贝尔直升机公司和波音公司签署了研制合同,开始生产V-22的原型机,并使用原型机进行进一步的性能试验。在这之后,一直要到1999年才交付首架V-22给美国海军陆战队试用,从原型机到交付试用就过去了22年,可见V-22研发周期之长。
然而事情还没完,交付海军陆战队试用的第二年,V-22就发生了两起重大事故,事故发生过后所有V-22的飞行立马被叫停,可谓是命运多舛。在重新改进了V-22的安全性能后,于2002年重启了V-22的飞行试验,直到2005年V-22才通过了最后阶段的评估,并进入全速生产阶段,2006年V-22正式进入美国海军服役,第一个V-22旋翼机中队建成。至此,V-22才算是在美军中站稳了脚跟。
V-22的优势很明显,结合了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优点,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并且可以在空中悬停,也就是说用作人员运输时,直升机用的战术V-22可以同样使用。V-22研发的目的之一是取代海军陆战队使用的CH-46“海上骑士”直升机,V-22将旋翼放平后的最大飞行速度为584千米/小时,试飞试验中能够超过600千米/小时,而CH-46的最大飞行速度仅为267千米/小时。除了速度之外,V-22在航程上也有明显的优势,采用垂直起降的V-22最大航程达到了2224千米,相比之下CH-46的最大航程只有1000千米出头。所以使用V-22进行兵力投送无疑更有效率,而且可执行任务的范围也更大。
至于说问题,V-22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从V-22漫长的研制过程就可以看出,其采用的技术肯定不简单,海军陆战队使用的V-22的单机售价约为7400万美元,显然比直升机的价格要贵得多。生产研制成本是一回事,日常维护成本同样不可忽略,V-22的每小时飞行成本约为11500美元,而CH-46则是4600美元。不过考虑到V-22更加优异的运输能力,这点成本的增加还是可以接受的。
截止2014年底,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242架MV-22,美国空军装备了44架CV-22,并且数量在那之后还在继续增加,装备数量就是美军对V-22的肯定。尽管总有声音说V-22的安全性能存在隐患,但美军自己的统计数据却显示V-22每10万小时只发生A级事故1.93起,低于2.45起的平均值,这样看来V-22的安全性能反而应该被称赞。V-22在服役中确实证明了自身的价值,所以贝尔公司和洛马公司又一同研制了V-280倾转旋翼机,可见倾转旋翼机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