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版直-20模型引发军迷兴趣,特种隐身直升机的设计大有玄机 | |
www.wforum.com | 2021-06-03 18:44:06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近日,一款隐身直升机模型的照片引发军迷强烈的兴趣,因为从机体外形来看,似乎是基于现有的直-20型直升机做的技术深度挖潜。从它机身两侧凌厉的“腰线”来看,毫无疑问,这应当是一架直-20型突击直升机的“低可探测性”改造版本。 从同类装备的角度来考量,这架“特种直-20”的改造方案,倒是颇能让人想起它的两个美国的“兄弟”: 二是美国陆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正式启动、试验试飞和装备部队的情况一概不知、只在2011年5月2日刺杀本拉登的行动中因为坠毁一架而揭开了面纱一角的、基于MH-60“黑鹰”直升机研发的、据说这一型号最终装备数量仅有个位数的某个“黑鹰”突击直升机的隐身改进型。 使用复合材料的部分包括机身隔框、机体大部分蒙皮、机身舱门、涵道式尾桨外罩、水平安定面; 外形与外部设备细节 同时,“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的机体表面均涂覆有隐身涂料,所有的检查口盖采用集中式设计、在关闭后均使用RAM材料胶带进行密封,在座舱、旋翼系统和涵道式尾桨等部位也都进行了低可探测性能优化设计,经过极其细致和繁琐的工作,“科曼奇”的低可探测性能被提升到了最高水平。 毕竟从传统直升机的直通式排气管道来说,将给直升机带来非常明显的红外特征,即使这一排气管道采用45度斜管或90度垂管设计,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动机的红外特征。而“科曼奇”直升机的发动机进气口直接采用了缝隙状进气,不仅有效降低了雷达反射面信号特征,还可以同步降低发动机进气道部位的红外信号。 而在最为关键的发动机废气排气道上,“科曼奇”直升机则通过复杂的引流喷管、将发动机废气引入机体尾梁、同时还另外设置了两个冷空气进气口、与发动机热尾气充分混合后再通过尾梁两侧的缝隙状排气口向地面排出。由于直升机因旋翼系统而存在剧烈的下洗气流,排出的热空气将被直升机的下洗气流迅速吹散,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一极其特殊的、在其它直升机上从未见过的独创性设计,让“科曼奇”直升机的红外信号特征被降低到了极低的水平。 总而言之,在低可探测性能上做到了“精益求精”之后,RAH-66“科曼奇”武装侦察直升机的低可探测性能被认为达到了同类武装直升机的最好水平,而且在它因为美军战略转型而惨遭下马后,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一型武装直升机的隐身性能能够真正达到和“科曼奇”并驾齐驱的水平。 这种对尾桨部位的特殊设计在理论上能够降低直升机尾桨造成的高频噪音,从而改善全机的噪声隐身性能,但由于“隐身黑鹰”的情况目前依然一团迷雾,暂时不清楚它全机是否采用了类似于《刺杀本拉登》电影中那架作为道具的“隐身黑鹰”的低可探测性设计,也不清楚“隐身黑鹰”从技术承继性上来讲和“科曼奇”到底有没有联系。 单单看它那类似于“科曼奇”直升机的外形设计,看看它明显经过了设计优化、旋翼后掠的桨叶、带低可探测整流罩的桨毂,就能明白这架直升机的雷达隐身性能、噪音隐身性能“并不简单”;再看看它机体表面没有明显的进气口、在尾梁两侧上方反而有两道格子一样的排气口,同样能够明白这架直升机的红外隐身性能也已经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肯定是经过了专业人士之手才能做出来的、专业性很强的模型。当然,还是希望在今年举办的珠海航展上看到它,看到更多信息。 |
|
![]() |
![]() |
菲护卫艇闯入黄岩岛,南海闹了三年将剧终? |
![]() |
台湾停飞所有战机 或与两岸军机对峙有关 |
![]() |
篓子捅大了?美军连夜关闭3大基地 |
![]() |
俄军砸锅式打击 13枚导弹摧苏联顶级火炮工 |
![]() |
“氢弹试爆”是一场乌龙 科技无需夸张叙述 |
![]() |
菲护卫艇闯入黄岩岛,南海闹了三年将剧终? |
![]() |
台湾停飞所有战机 或与两岸军机对峙有关 |
![]() |
篓子捅大了?美军连夜关闭3大基地 |
![]() |
俄军砸锅式打击 13枚导弹摧苏联顶级火炮工 |
![]() |
“氢弹试爆”是一场乌龙 科技无需夸张叙述 |
![]() |
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 |
菲律宾被川普摆了一道 南海反包围开始 |
![]() |
俄专家谈中国非核“氢弹”:一种新型热压弹 |
![]() |
为何胡塞总能定位美航母位置 谁在技术支援 |
![]() |
美军轰炸机突然飞抵日本 要掀桌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