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高气爽。西部战区空军某机场,一架运-20运输机迎风而起,其身躯庞大、气势逼人的模样让在场的多型运输机“相形见绌”。“运-20列装一年多来,部队战斗力正经历着‘量变’向‘质变’的跨越……”西部战区空军某师师长杜宝林自信地告诉记者,部队官兵将训练变成实在的战斗力和保障力,正向着锻造战略投送劲旅的目标不断前行。
由“鲲”化“鹏”
应时之变注入新鲜血液
运-20“鲲鹏”运输机改装之初,首批改装官兵牢记作为“第一茬人”的使命与担当,接装仅7天成功实现首飞,刷新我空军部队接装“大飞机”的历史纪录。
列装一年后,部队发展汇入了新血液。空中机械师张杰告诉记者,除驾驶技能以外,“鲲鹏”远航还需要大量的情报和信息支援作为数据支撑。因此,系统工程师、状态监控师等新的岗位应运而生。
应战而为,方能远航。“战场胜败是检验训练标准的唯一考场,必须实打实准备、实打实研究、实打实演练。”师长杜宝林多次在课题研讨会中强调,训练向实战聚焦,团队才能随时处于加力起飞状态,“鲲鹏”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不久后,他们确定了12项针对实战化的创新课题,每月对1个课题展开集中攻关,飞一场进一步,引领部队加快融入作战新体系。
赴边疆、进大漠、飞远海……由“鲲”化“鹏”的应时之变,铸就换羽重生的大国臂膀。如今,该部队进入了接装改装的“提速期”和大项任务的“冲刺期”,一大批胜任岗位、敢打硬战的指挥员、飞行员和保障骨干正迅速脱颖而出。
变“防”为“细”
精细维修助力保障升级
新机列装部队的第一年,是飞行事故问题的高发期和潜隐性故障的集中暴露期。做到未雨绸缪,精细维护,探索新的机务维护保障模式,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事故问题发生。
万事开头难。该师某团机务大队大队长马黎告诉记者,改装之初他们一直沿用的“事前维修”保障是一种预防性质的维修模式,强调故障发生前检测维修,但无法做到精细监控。
为了探索更精细的新型保障模式,该部队利用近两个月开展理论攻关,全面搜集飞机各个系统的资料和数据信息,研究制定“大运”适航性、维修性、可靠性等标准。研究发现,“大运”在飞行过程中,即使关键部位的核心部件突发故障,也有备份的操作方案作为替代,这成为了转变维修理念的前提。
运-20运输机系统工程师叶文柱告诉记者,通过深入研究运-20系统的运行机理,他们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检测监控设备和手段,就能快速精准定位故障部位。
数据显示,精准化维修模式推行以来,维护作业的差错率与传统模式相比,下降了80%,精细化维修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得到了越来越多机务官兵的肯定。
从“飞”向“战”
聚焦实战完成战力跨越
能飞不是目的,善战才是方向。该师坚持实战化推进改装训练,瞄准“全域到达、全程使用”目标,严格按照打仗标准组织改装训练,拉近“本场”与“战场”的距离。
“紧盯作战对手,全面提升能力才能完成‘能飞’到‘善战’的战斗力跨越。”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滕辉介绍,运-20列装这一年多来,他们从装备性能、组训模式、战法应用等方面进行量化测算评估,通过融入战术背景、展开跨建制协同、加大转场训练比例等方法,全面优化组训模式,加快提升训练层次。
乘大风、冒雨雪,他们在恶劣环境中锤炼复杂战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立体部署、编队跟进集结、联合机动协同,他们在联合作战中提升协同作战能力;开展低空编队、自卫干扰、精准抵达等课目训练,他们在实战环境中历练战场生存和实战投送能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主动打破建制、机种、机型界限,按照单一机型、多机型不同场、多机型同场、大机群协同等不同层次,逐步增强训练难度强度。从理论学习到实装操作,从模拟推演到体系协同,在聚焦实战的训练中,一批可以胜任多机型大机群战训任务的骨干队伍羽翼渐丰。
飞过高山,飞越海洋,飞出国门,中国空军逐梦高飞。再回首,“鲲鹏”换羽已高飞!一年多来,运-20的航迹已遍布高山海岛、丘陵平原。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一批已经具备分析作战需求、规划航线航迹、展开空地协同、管理战场资源多种能力的“全要素战斗员”也应运而生。
“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战略投送就覆盖到哪里!”飞行团队铮铮誓言依然铿锵有力,响彻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