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中国空军的航空装备体系中,歼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或许连“过气网红”都算不上了,但乌龙回想90年代从航空知识杂志上那豆腐块大的“海外谈中国”栏目中第一次看到它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作为80、90年代国产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诞生也是国内第一次出现“竞标”概念的过程,当时它击败了洪都的强-6和沈阳所的歼轰-8方案。
严格意义上来说,当时还不能叫竞标,毕竟“飞豹”的诞生和1974年的西沙海战有直接的关系,它在1977年立项,是作为轰5轻型轰炸机后续机出现的,改名为歼轰-7已经是8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1986年出现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的“飞豹”模型赫然写着“B-7”而非“FB-7”。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在70年代末遭遇的两个竞争对手,强-6和歼轰-8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轰炸机。
洪都研制的强-6,是第一种国产变后掠翼强击机,是“强五之父”陆孝彭院士晚年呕心沥血的作品,可看作是米格-23和F-16的混血版(机腹进气),而歼轰-8仅进行过风洞测试,基本上和84年首飞的歼-8II有着类似布局,但侧重于对地打击任务。
相比而言,飞豹采用两
在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设计师的陆孝彭院士无疑是喝过洋墨水的大师,他的强-6设计上相当激进的,它是第一种计划采用电传操纵的国产战机,使用的是纸面性能先进的涡扇6型发动机,变后掠翼在80年代初还曾向F-14看齐,计划采用与飞控计算机交联的先进构型,远比米格-23先进。
然而,恰恰是这几样看似美好的设计害死了强-6,一方面涡扇6发动机进展十分困难,类似推力的涡扇10直到2010年后才成熟,另一方面变后掠翼严重超重,甚至不得不从埃及引进原装米格-23供测绘仿制,而且电传飞控系统预计也会是坑,相比而言飞豹采用了是保守的增稳飞控,50台现成的原装斯贝更是挽救了这个项目。
即使如此,“飞豹”的研制也经历了“三上三下”。中航曾披露,从1977年立项,到1996年定型,历时18年,仅行业机关与军队领导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就达9次,1988年的8月14日,“飞豹”终于实现了首飞,而空军采购采用先进航电的新飞豹——歼轰-7A,已经是2000年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