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媒报道,9月1日,印度国防部和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将购买六个团的“皮那卡”214毫米多管火箭炮,包括114辆发射车、45个指控站和330辆配套卡车,预计到2024年采购完毕。印度陆军新闻局明确表示,这六个团的火箭炮“将投入北部和西部边境,进一步加强武装部队的战备能力”。
“皮那卡”是印度国产陆军装备中最高端的武器之一,射程也是其国产炮兵装备中最远的。但是和陆军强国相比,这款火箭炮的落后程度也是非常明显的。
[皮那卡火箭炮采用太脱拉卡车底盘]
让炮兵打得更远,一直是陆军的梦想。从近代火炮发明以来,炮兵的射程确实也是在不断延伸的。那么,无论火炮还是火箭炮,如何才能打得更远呢?
这取决于三个要素。
首先是弹丸要能飞得更远,我们在本文里仅仅讨论火箭炮,那就意味着要为固体发动机装填更多、比冲量更高的燃料。印度是掌握基本固体火箭燃料技术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开发除了世界上(直径)第二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于GSLV Mark III运载火箭。但是印度固体燃料的技术水平却很难看,比冲只有227米/秒。陆军火箭炮肯定用不上这么高级的燃料,因此只能选择多装燃料。考虑到空气动力稳定性和车辆长度限制,火箭弹不能太细长,必须在直径和长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就是如今火箭炮大口径化的原因。皮那卡火箭炮的口径为214毫米,虽然比不上美国的227毫米和俄罗斯的300毫米,但是也算迈进了大口径火箭炮的门槛。
从图片上看,“皮那卡”的火箭弹相当细长,看来是为了增加燃料装填量而不惜放宽了长径比的指标。但是火箭弹太长会导致整个发射装置长度超标,超过卡车的底盘承载能力。因此,印度国防研究组织采取了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案,让发射管比火箭弹更短一些,装填完成之后,火箭弹的战斗部会伸出发射管前端,形成一丛尖锐的物体。看上去更符合动画片里对火箭炮的设定。至于先发射的火箭弹尾焰是不是会烧坏待发弹的弹头,也只能装作问题不存在了。
其次是炮兵侦察能力要延伸更远。现代火箭炮的发射单位,自己是看不到目标的,需要由其他平台提供目标数据,包括炮兵编制内的侦察兵、无人机,其他单位的步兵、航空兵、卫星图像判读部门等等。这就要求目标指示单位和发射平台之间,能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传输链条。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观察通信器材技术指标的问题,还涉及到军队指挥控制体制。“呼叫炮火支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多年来,包括美军和解放军在内,世界主要陆军强国都致力于建设一体化战场,简单说就是把战场变成一个即时战略游戏既视感,各军兵种在同一张地图、同一套通信规范下协同。对于习惯了即时战略游戏的玩家来说,战争似乎理应如此,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连美军也在摸索的过程中。不过,参与这场游戏的诸多战队里,看不到印度的身影。印度陆军还是需要向前线派出侦察兵,用自己的电台向发射单位提供目标数据。火箭炮的最大射程,也受制于侦察兵那部电台的工作距离。
第三就是火箭弹本身的精度。理论上说,214毫米火箭炮是可以实现比较大射程的。中国出口型的SR5火箭炮,大口径模块可以发射220毫米火箭弹,射程达到70千米,新型弹药甚至可以达到100千米。然而这里所谈的“射程”是指“有效射程”,意思是“确保有一定命中精度的射程”。比如我们熟悉的普通自动步枪射程只有400米,其实步枪子弹往往可以飞行2000米,但超过400米就完全没准头了。这个问题对火箭炮更加严重。火箭弹使用的固体发动机天然存在推力偏心问题,火箭弹飞出去就会各种跑偏,再精湛的工艺也只能减缓这个问题而不能根除。这也限制了火箭弹射程的扩展。简易制导技术的出现,终于解决了火箭弹在远距离上的命中精度问题。增加GPS制导之后,美制227毫米火箭弹的有效射程从40千米一跃达到了150千米左右。俄罗斯“龙卷风”火箭炮也是通过简易制导技术,初期就达到了70千米的有效射程。中国军工部门通过多种制导技术的综合,进一步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炮的射程,达到甚至超过300千米也毫无困难。“皮那卡”配备两种火箭弹。I型的射程只有40千米,很可能是一种无制导型号。II型的射程据说可以达到75千米,显然是采用了制导方案的结果,印度国防研究组织也确实展示过一种弹头部分带有小翼的型号,但是研制进度尚未公布,印度公开展示“皮那卡”时,并没有出现过II型弹。
据说“皮那卡”曾经投入卡吉尔冲突,印度陆军对它相当满意。单车可以在44秒内发射全部12枚弹药,一个连的6台发射车可以覆盖1000乘800米的范围。所以,不能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就把“皮那卡”看做一种毫无威胁的武器。一旦爆发高烈度冲突,“皮那卡”在被压制目标的清单上,应该比坦克的排名更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