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豹研制过程中的一些事 | ||
www.wforum.com | 2009-04-29 00:48:3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本帖最后由 游民 于 2009-4-29 11:45 飞豹的研制过程说过的不少,按说内幕大家都了解了,比如座舱布局之争、发动机之争。不过知道有这件事等于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不一样吧。
串座型与并座型 1977年2月,中央军委原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下达型号的研制任务,作为当时部队现役装备轰-5的后继机,是空海军共用的“通用型”飞机。西安飞机设计所按要求进行总体方案设计,采用双人体制、串座型座舱布局,即两名空勤人员在前后舱工作,前舱为驾驶员,后舱为领航员并负责武器投放、发射。1977年、1978年开了方案审议会、成品协调会。然后随着工作逐步展开,技术上的步步深入,空、海军要求的进一步具体化,矛盾就出来了,主要是: 空军要对付的目标是大规模的装甲集群和纵深防御工事,然而此时的防空武器已经非常完善,几乎没有从高空突破的可能;因此空军的“飞豹”需要作长时间的超低空高速飞行,而且要快速准确地投弹,达到这个要求二名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极为重要,因而空军希望采用二名飞行员并列双座布局。而海军型的“飞豹”主要任务是攻舰,几乎完全可以靠仪表完成,这使得后座电子设备复杂,因此海军希望能给后座武器操作员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即希望采用串列双座布局;投弹后要有较好的歼击性能。 设计人员进一步调整方案强化歼击性能,使飞行马赫数M从原来的1.5加大到1.7,成为现在的“飞豹”。1980年8月,总参、国防工办发文要求总师单位根据空、海军不同要求,对飞机实行“一机两型”的设计原则。1982年4月经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批准,“飞豹”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研制项目,串座型先走一步,1979年进行了木质样机审查,进入打样设计阶段;因此空军一再要求加速并座型工作。1983年12月间,由航空工业部高镇宁副部长主持,召开了空军型并座布局的方案审查会,西安飞机设计所汇报了方案,提出了一些技术问题。因并座方案机身粗,阻力大,导致最大速度达不到战技指标要求;并座的弹射救生方案还有难处。当时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是双人并座,空勤人员弹射救生是把整个座舱连同飞行员一起弹射。我们如按常规弹射方式让主驾驶后跳,后跳人员有挨先跳人员座椅火箭喷烧的危险;齐跳左右开花方案也考虑过,但是否可行要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攻关,要安排时间、人力和经费。当时座舱布置方式的研究上有很多矛盾: 1、串、并座型两机同时开展工作,首先是人力、财力不足,战线拉的长,担心将顾此失彼,即使是把两型机稍拉开一些研制进度,如1-2年,也难以解决这个矛盾。 2、首批用于定型试飞的有5架试验机,各机的飞行试验任务也难安排。有人主张并座型三架,串座型两架,这样很多同志认为其结果是两种型别飞机的试飞周期都要加长,对整个工作十分不利。如若再增加用于定型试飞飞机的架数,则即有经费、人力问题,也有技术风险问题,一旦出现预想不到的技术问题,就会导致返工多,损失大。 3、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经费。当时上边定的总费用仅搞一型已很紧张,两型同时干,实在无法支持。 总之,“一机两型” 即同时干串并座布局,矛盾很大,一时难以加快研制工作。1986年10月20日~22日由原总参装备部五局、国防科工委六局负责同志组织空军、海军和航空工业部机关以及主机所、厂主管同志,开会讨论“飞豹”飞机空军型问题,两天的工作取得了共识。即根据当时主客观条件,只能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条件比较好的串座型5架机尽快干出来,早日拿到手,取得一些经验。对并座型暂时先开展些课题研究,创造条件,适当时机再干。会后上报了讨论意见,经正式批准执行。“飞豹”飞机研制工作的这种安排,历史证明是对的,体现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精神。串并座型问题的解决,可谓是飞机研制中首先解决的攻关项目。 召开“飞豹”设计定型审查会
这里要说一下,海装的同志尤其是徐甘泉总师做了突出的贡献。他亲自出面向海军贺副司令汇报情况,请出贺副司令员到海航做工作,最后是由海军向航定办出了正式文件,承认经从各方面邀请的专家讨论、评审各有关方面批准的定型试飞大纲和其试飞的结果,同意按状态进行设计定型审查(以上为我所知大意);这才实现了1995年12月在航定办主持下,在西安人民大厦完成第一次飞机设计定型审查,为交付飞机和批生产飞机创造了条件。 |
|
|
|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