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民营民用航天事业又经历了一件不大不小的挫折:5月25日,维珍轨道公司进行了其研制的“发射器一号”( LauncherOne)空射液体运载火箭的试验。火箭由飞行在太平洋上空的一架改装后的波音747飞机发射,然而其火箭在发射后不久发生了故障,导致整个发射失败。
虽然民营航天失败的不在少数,但维珍轨道公司的这次失败无疑很另类
尽管作为一家商业公司,维珍轨道在其官方推特上很熟练地给自己加油打气,顺便自我安慰“团队成功完成了所有的发射前程序”以及“获取了大量的数据”之类,还公布了其正在制造中的下一枚火箭的照片。不过就好像电视台在报道国足输了比赛的时候老喜欢提什么“积极逼抢”、“打中门框”之类的事情一样,主要是图个“输人不输阵”的气势。
从之前的投掷试验看,似乎这个系统大部分还是可靠的
作为一款空射运载火箭,“发射器一号”的主要卖点主要并不是先进,更多的还是便宜。这种设计上能够把300公斤的载荷送到5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或者把500公斤的载荷送到230公里高的轨道上的运载火箭,由于实际使用大型飞机充当其第一级,在尺寸和重量上都能做得比较小,只要两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结构就行了。虽然液体燃料在重量和使用复杂性上都不甚友好,但按照维珍轨道的期许,这能够把一次发射的成本降低到1200万美元,的确也是颇有竞争力的价格。
当然对于很多军迷而言,这使用波音747这样的巨型飞机从空中投掷发射一发运载火箭的画面显然是极具冷战遗风而且武德充沛。毕竟波音747在冷战中后期就曾经作为美国空军各种空基战略威慑武器的预定平台,真的认真考虑过改装成空射弹道导弹发射机的方案,并且要在机体内部携带多达4枚空射弹道导弹。如今这个只挂一发火箭的方案虽然看着就颇为简陋,但好歹是实机,再加上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的天然一体两面性,现实感也是很强的。
从“发射器一号”不难看出,从技术上说,空射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技术在当代并不复杂,甚至因其低成本的优势而成为民营航天致力研发的对象;但真说不复杂……这不发射失败了嘛,也不像是容易的工程会发生的事情。不过作为一种上世纪50年代热闹过一阵就“没有然后”的装备,这类装备在本世纪又热闹起来,也是颇有一点意外的情况。
空射弹道导弹在上世纪50年代一度兴起的时候,其主要目的与当时的空射巡航导弹一样,都是作为延长战略轰炸机攻击距离,同时增强突防能力的手段之一。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在没有低油耗的喷气式发动机、缺乏小型化的电子设备以及低当量核战斗部的情况下,远程巡航导弹都被做成一架大型喷气式超音速无人机一般,难以在远程轰炸机上有效搭载。相比之下空射弹道导弹弹翼较小、射程更远,结构也更为紧凑,能够在轰炸机上挂载的数量也更多。
在经过一系列试验型号的测试与探索之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一度计划以GAM-87空射弹道导弹作为空射战略核威慑的核心力量,甚至在1960年将英国拉下马,让英国将几乎整个国家导弹核威慑的未来都押宝在这个项目上。结果GAM-87在60年代初的连续多次试射中接连失败,加上项目日益巨大的开支,最终在1962年底被注重效益的麦克纳马拉彻底砍掉。这也让空射弹道导弹从热潮中直接遇冷,成为了随后几十年里几乎无人问津的技术路线。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空射弹道导弹在当时一度受到青睐的原因,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后来被抛弃的原因:上世纪50年代的陆基弹道导弹不仅体积庞大、射程有限,而且由于其使用需要发射前耗时几个小时进行加注的液体燃料和氧化剂,导致其准备时间长、反应速度慢,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过程中容易暴露本方意图,在后发的核反击中又不够迅速;相比之下,在空中发射的弹道导弹由于载机本身的不断机动,相对更难被有效跟踪和反制,也在理论上具备更好的生存性能。
不过空射弹道导弹的这一理论上的性能优势存在的时间相当短暂。50年代末研制的几款空射弹道导弹为了进一步加快反应速度,都使用了当时还在试验状态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而到了GAM-87首次成功试射的1962年,美国空军的“民兵1”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开始进入加固式发射井内开始实战部署,而使用潜射弹道导弹的“乔治·华盛顿”级战略核潜艇更是在1959年就进入了现役。当所谓的反应速度和准备时间问题都已经被解决后,空射弹道导弹存在的必要也就迅速式微了。
至于进入本世纪,解放军研制轰-6N战略轰炸机以及相应的空射弹道导弹本身,则同时存在着技术和战略的双重考量。在技术的角度来看,在解放军空军装备了多款空射巡航导弹以及能够进行远程防区外打击的轰-6K远程轰炸机之后,单纯从打击范围来看,解放军远程航空兵已经能够对包括第二岛链在内的大量假想敌目标展开有效打击。但从技术水平来看,着眼于上世纪末西方先进技术水平的亚音速巡航导弹在面对当代现代化防空系统时的突防能力已经受到严重挑战;而在技术上,运用中国相当成熟的弹道导弹技术,发展一款可以空射的弹道导弹武器,以弹道导弹武器的高速来提升突防效率,无疑是相当短平快的一个选择。
而从战略角度考虑,远程轰炸机以及配套的空射弹道导弹组成的战略核威慑力量,从实战角度第一次填补上了中国“三位一体”核力量中空基核武器的空白。中国空军也借此机会开始正儿八经地开始接触和实践战略核武器的常态化维护使用以及核威慑部队的运行和管理。某种程度上,未来中国空基核力量的中坚——轰-20的使用部队与相关运作方案本身,都会从装备空射弹道导弹的这一代轰炸机部队开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