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军事节目中一则新闻视频在军迷圈引发了大讨论,讨论的焦点并非“过气网红”轰-6K,而是视频中出现的、被一名飞行员戴在手上的一双带有一个特殊徽章的蓝色飞行手套。
从这双蓝色的飞行手套看,其实一点儿意思都没有,它就是一双普通的、在空军军改后开始普遍列装给空军航空兵部队的新型阻燃飞行手套,但它的手套背面部位却被打上了一个鲜明的LOGO:在手套根部束带“PLAAF”(中国空军)的缩写上面,被打上了一面六角形的盾徽,在盾徽下方的“红色长城”和盾徽上方的汉字标识(可能是所部名称)之间,最显眼的部分却是一个展翅欲飞的、像是飞翼一样的飞行器。
于是乎,“轰-20上了中国空军的飞行手套”、“这就是轰-20”之类的传言,很快在某论坛、某贴吧、某社交媒体的军迷群里传开了,也许这就是军迷群体根据“细节”自己做的解读吧。
一个图案引发的讨论
但是,要我来说,尽管咱不反对大家根据官方报道中的细节来对部分装备进行解读、实际上咱们前几天才根据《中国航空报》的报道解读出了歼-15“弹射型”的存在,但解读的前提是:一、你的解读过程得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比如对歼-15座舱两侧两个“把手”的解读,等于是“排除了一切可能性”之后,剩下来的那个才是真相;
二、你的解读得综合其它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考虑,不能天马行空地瞎脑补,看到个树枝就指着说这里有一片森林,要这样的话这就不是解读了,充其量算幸存者偏差作祟而已。
在明确了以上两点之后,咱们就能很轻易地发现,根据“一双飞行手套”就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轰-20型远程轰炸机,这逻辑链条到底有多弱了。我认为,就算这双飞行手套上确实如不少小将所言,“有一架飞翼型飞机”,它也未必就是轰-20型远程轰炸机,完全有可能就是一个写意式的机型,甚至还有可能是其它完全不搭界的型号。
总而言之,用这么一个飞翼就直接说它是轰-20,首先就违反了论证过程的严肃性和排它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军事娱乐化”的倾向除了在军迷群体中一遍遍地上演“狼来了”的故事,把大家的阈值撩拨得越来越高,实际上什么用处也没有用。
同时,万一轰-20真的出来之后,和大家预想中的大飞翼造型不一样、甚至是个“有点儿难看”的“带尾巴的大鳐鱼”造型,这种前期胡乱的舆论造势完全有可能反噬到自身。故而,以我个人来说,咱从来都不对这些“轰-20又出来啦”的新闻发表观点。
事情的真相
读到这里,估计很多读者会有点不服气:谁说咱们不能解读了?再说,飞行手套上的LOGO那么大一个“大飞翼”,除了“轰-20”还会是啥机型?嗯,其实吧,这副印在飞行手套背部的“大飞翼”飞机,它真的就不是“一架飞机”,而只是该部所在的空军航空兵某师的师徽章而已。
众所周知,只要是稍微老点儿、年龄在30岁左右的军迷都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一直以来的“象征”有两个:一是著名的“02夏飞”,也就是2002年定型列装部队的空军夏季飞行服,这套飞行服设计相当经典,用料也十分考究,尤其是配上02式外腰带,可谓精气神十足,我到现在还收藏着一套;
二则是更为著名的“劳保手套”,也就是一般和2002年式夏季飞行服共同配发给飞行员的飞行手套,该型手套其实是用高质量羊毛织造的,质量极好戴起来非常舒服,但是由于和普通的、粗制滥造的民用化纤劳保手套不幸“撞脸”,故而在军迷群体里就这样得到了一个“劳保手套”的诨名。
而在“一五军改”后,空军航空兵飞行员的个人飞行装具进行了多次改装,包括为歼击机飞行员更换了新型的、使用暗绿色阻燃材料制造的连体式飞行服与配套的抗荷服,使用新型飞行头盔、个人防护装具与救生系统等。
既然大件儿都换了,那小件也不例外,原本的“劳保手套”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被代之以样式、材质与美军由杜邦公司生产的NOMEX手套类似的暗蓝色飞行手套,该新型飞行手套外侧带有防滑层,内侧也带有防滑栽绒,同时在指尖部位进行了特殊设计,便于飞行员按动、扳动飞机上的操纵电门。
另外,有部分部队,甚至兵种还在飞行手套的手背部位打上了自己部队的LOGO,比如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就在飞行手套手背部位打上了“八一”队的LOGO,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六机箭型队队形,作为“八一”飞行表演队装具的标识。
而这回上镜的空军航空兵某部其实也不例外,它手背上的这么一个“盾徽”,其实就是这支空军航空兵的师徽,盾徽中的这架“飞翼”,它的两个“机翼”只是该师番号的艺术字体,而它的“机身”也只是一个被金色五星环绕的雄狮头像,这正是该师的标志。故而,这就是一个吃瓜群众被视频清晰度给骗了、以为看到的是一头大象、以为“轰-20马上就要出现”、结果仔细一探究发现事情比一只蚂蚁还小、根本和轰-20扯不上关系的一件事情。
咱们的轰-20呢?
那么,这也不是轰-20,那也不是轰-20,真正的轰-20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咱们的眼里呢?我觉得,正如咱们两个月前讨论的那样,轰-20的研发与试飞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从纵向对比的层面来说,这是中国空军首次接触大型的、起飞重量在100吨以上的飞翼式布局战略轰炸机,而在之前中国空军接触到的全都是起飞重量在几吨、最多十几吨的小型飞翼式布局无人机,甚至这些无人机有些本身还处于试飞阶段,还没有正式形成战斗力。
参考美国空军、NASA和诺斯罗普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搞飞翼式布局技术验证机,前后搞了一大堆型号,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着手研发B-2隐身轰炸机,跨度在30年左右。
当然在得到大型风洞群、超级计算机和虚拟现实技术加持的情况下,中国空军从原先的“暗箭”无人验证机、攻击-11型飞翼式无人攻击机过渡到飞翼式远程轰炸机,肯定不用30年时间,但它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出来的。故而,单从技术跨度的角度来说,咱们应该还有得等。
而从横向对比上来说,我在今年年初也说了,其实目前各主要军事强国都在实施下一代战略轰炸机、远程轰炸机的换代工作,一方面是在现有机型上进行深度挖潜,另一方面则都在研发全新的机型:
俄罗斯空天军正在对图-160和图-22M两个机型进行深度挖潜,前者被改进到了图-160M2,后者被改进到了图-22M3M,同时还在研发PAK-DA隐身战略轰炸机;
美国空军正在对B-52H型战略轰炸机进行换发延寿,改进并退役一部分B-1B型战略轰炸机,B-21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发则已经延迟;
中国空军也不用说了,正在批产轰-6J和轰-6N两种轰炸机,其中后者具备战略攻击能力,此外还在推进新一代远程轰炸机的研发工作。
从宏观角度来看,三个有实力玩战略轰炸机的大国,目前其实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推进战略轰炸机的研发的。而中国空军作为三个大国中战略轰炸机研发与装备实力较弱、经验也相对不足的“后发国家”,在技术上先等等看美俄两个大国怎么定义自己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尤其是看看美国空军的B-21项目是不是真的要集成所谓的战场情报与信息节点、承担更为多元化的战术任务,然后基于美俄两国现成的技术成果再来完善自己的下一代战略后轰炸机,从而确保在技术上少走弯路。我的观点还是一以贯之的:这种“跟随研发”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自己的技术成本与风险,之于我们是最佳选项。
而这一切似乎都说明,中国空军的轰-20型战略轰炸机,目前的状态依然不是“好事将近”,而估计还需要等一段时间,可能要等到“十四五”中后期才能出来与我们见面。当然,目前的中国航空工业,也并不是毫无亮点可言,毕竟,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对中国海军意义重大的“大项目”,就要和我们正式见面了。